在生命的最后时刻,诸葛亮最放不下他的国,另有他8岁的儿子诸葛瞻。
临终前,诸葛亮给儿子写了一封家信,此即知名度不亚于《出师表》的《诫子书》,全篇不到百字,满是一位父亲的殷切期望:
夫君子之行,静以修身,俭以养德。非澹泊无以明志,非平静无以致远。夫学须静也,才须学也,非学无以广才,非志无以成学。淫慢则不能励精,险躁则不能治性。年与时驰,意与日去,遂成枯落,多不接世,悲守穷庐,将复何及!
这是诸葛亮的家训,从中可见一种志存高远的人生观与淡泊平静的价值观。
同年,诸葛亮病逝于北伐途中。他逝世29年后,诸葛瞻率领宗子诸葛尚与奇袭阴平的魏将邓艾决战,在成都陷落之前兵败于绵竹(今四川德阳市),以身殉国。
以诸葛亮为代表的琅琊诸葛家族,在一出壮烈豁达的悲剧中走向巅峰。
01.诸葛家族起源
琅琊诸葛氏兴起于西汉时的诸葛丰。
关于诸葛丰的前后几世,以及诸葛氏的起源,至今缺乏史书佐证,因此众说纷纭。
诸葛这个姓氏的源流,一样平常有三种说法。
一是凭据《世本》纪录,诸葛氏出自上古的有熊氏,为詹葛氏演变而来。这一说由于年月太过久远,难以考证。
二是东汉学者应劭说的,秦末汉初有个元勋葛婴,子孙被封于诸县,遂将姓氏改为复姓“诸葛”。但葛婴被封县侯已被证实为虚妄,后面的纪录也许也不太靠谱。
三是《三国志》引吴人韦曜《吴书》的纪录,也是现在撒播最广的说法:“(诸葛瑾、诸葛亮兄弟)其先葛氏,本琅邪诸县人,后徙阳都。阳都先有姓葛者,时人谓之诸葛,因以为氏。”
这是说,原来有一支葛氏住在琅琊诸县(今山东诸城市),厥后因故迁移至同郡的阳都县(今山东沂南县),可阳都原本就有一个葛氏家族,怎么办呢?
诸县的葛氏为了与原来阳都的葛氏区别开来,就自己改称为“诸葛”。诸葛的意思,就是从诸县迁来的葛氏。
关于诸葛家族为何在西汉时迁居到阳都,有人从历史地理的角度推测,也许是由于西汉宣帝时的诸城昌乐大地震。史书纪录,汉宣帝在位时,山东琅琊一带曾经发生大地震,震感跨数十郡县,死了六千多人。诸县葛姓履历天灾人祸,难免有些慌,便举家迁往90多公里外的阳城。
正是在这一时期,琅琊诸葛家族诞生了第一位英杰——诸葛丰。
02. 世代相传的法家
诸葛丰算是大器晚成的典型,入仕时年数已经不小了。从他在上书时自称“年岁衰暮”,以及汉元帝怜其“耆老”等可推测,诸葛丰在京为官时已经年过花甲。
这位老人却很猛,被任命为司隶校尉。司隶校尉大致相当于首都卫戍司令,有领兵之职,也是汉代的国家监察官,是汉武帝为增强京城治安与监察京畿百官所设,权力不小。
诸葛丰以朴直著名,他当司隶校尉时严厉打击显贵。因此,那时京城的豪强圈子撒播着一句话:“间何阔,逢诸葛。”意思是,由于司隶校尉诸葛丰维持京师秩序,京城的豪强们畏惧他,都断绝了来往。诸葛丰事情精彩,还被破格涨了人为。
汉元帝时,有个外戚许章仗着自己出自天子的娘舅家,平时生涯奢侈,不遵法律。
诸葛丰掌握证据后,决议以司隶校尉符节将他逮捕归案,适逢许章搭车外出,诸葛丰派人将他拦了下来,举起符节要求他下车,铁了心要打这只大老虎。
许章倒是有赛车手的先天,不听下令,反而驾车而逃。诸葛丰在后面紧追不舍,最后由于许章逃入宫中而作罢。
汉元帝听着许章的请求,若干有些偏心。昭宣中兴之后,朝政日渐溃烂,豪强贵戚贪赃枉法亦是西汉衰落的缘故原由之一。
有了汉元帝的掩盖,许章没被绳之以法,诸葛丰的司隶校尉符节却被天子收回。司隶校尉正是从诸葛丰最先不再掌握符节。
由于这件事,诸葛丰失去汉元帝的信托,之后由于与朝臣的另一次冲突而开罪,被免为庶人。那时,汉元帝原本要对诸葛丰加刑,因其年迈才放他一马,诸葛丰丢官后老死于家中。
在此之后,一直到东汉末年,琅琊诸葛氏历经了一段清淡时期。
从这件事可知,诸葛丰执法严正,崇法习儒,他被柔仁好儒的汉元帝排挤完全在情理之中。但这很大水平上影响了后世子孙的生长,诸葛亮治蜀,就以崇尚刑名、用法公允著称。
正如陈寅恪先生所说,琅琊诸葛家族是“世代相传的法家”。
崇尚法治的适用主义者才能在浊世的大变局中应时而出,崭露头角。这是汉末诸葛家族的乐成窍门,也内含家族盛极而衰的隐患。
03. 浊世流离
诸葛家族无疑应该归入汉魏士族之列,尤其在汉末三国时期,这一家族泛起了一个极为特殊的征象,“一门三方为冠盖,天下荣之”。
其中最著名者,为蜀汉的诸葛亮、孙吴的诸葛瑾与曹魏的诸葛诞,一家人漫衍三国,皆为重臣,声名显赫。诸葛亮在永安托孤后掌握蜀汉大权,诸葛瑾之子诸葛恪在孙权死后为辅政大臣,诸葛诞否决司马氏起兵于淮南,他们或权倾一国,或称雄地方,甚至到了影响历史进程的境界。
此为琅琊诸葛家族最波澜壮阔的一段历史。这一切,始于浊世中的一次划分。
诸葛丰传七世至诸葛珪、诸葛玄,诸葛珪生子瑾、亮、均与二女。不幸的是,诸葛亮的父亲英年早逝,孔明兄弟姐妹几个都是叔叔诸葛玄一手带大的。
在诸葛亮13岁之前,琅琊阳都一带的社会环境较为清闲,即便是黄巾起义也没有给此地带来较大的打击,作为当地名门望族的诸葛氏,依旧过着耕读的清闲生涯。
初平四年(193年)秋,曹操的父亲曹嵩遭遇飞来横祸,在途径徐州时为徐州牧陶谦的手下所杀(一说陶谦派兵杀戮)。
曹嵩死得很窝囊,陶谦手下的戎马到来时,他慌不择路,想从后院的小门逃跑,可是他的妾太胖了卡在门中,曹嵩只好拉着她逃到茅厕,最后和爱妾在茅厕中一同被杀。
之后,曹操的抨击十分残暴,他兴兵诛讨徐州,在沿路十余县放肆杀戮,“鸡犬亦尽,墟邑无复行人”。曹操的早期员工陈宫就是由于这事心生不满,发动叛乱,与他老板分道扬镳。
曹操东征陶谦,使琅琊一带生灵涂炭,备受战争之苦,诸葛家族失去了最后一片净土。诸葛玄深感浊世已至,惶惶不可终日,于是带着侄子侄女南下逃亡。
正好那时袁术要举荐诸葛玄为豫章太守,时年14岁的诸葛亮就随叔父先到豫章(今江西南昌),不久后诸葛玄前往荆州投奔老同伙荆州牧刘表,诸葛亮又随他搬到了荆州。
诸葛玄死后,少年诸葛亮在南阳隆中最先了长吟梁甫的躬耕岁月。
诸葛珪、诸葛玄一家的南迁分两次完成。
诸葛玄南下时,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年已弱冠,留在家乡阳都伺候继母,看守田园、墓地,以尽孝道。次年,诸葛瑾见琅琊的战争形势不容乐观,才带着其余家人避乱南下,但他没有追随叔父的偏向去荆州,而是去了江东。
正是由于这次离别,诸葛瑾、诸葛亮兄弟厥后划分归于吴、蜀,一人逃难江东为臣,一人为兴复汉室而战,最终都干出了一番事业。
诸葛瑾在江东回忆这段履历时说:“本州倾覆,生类殄尽。弃宅兆,携老弱,披草莱,归圣化,在流隶之中,蒙天生之福。”诸葛家族浊世中九死一生的遭遇,以及得遇明主的感恩之情,溢于言表。
诸葛兄弟的差别选择,实在也可以看作这一家人的“风投”战略。不能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,在浊世之中分居,这是大智慧啊!甚至近现代的一些大家族还深谙此道。
04. 权倾蜀吴
叔父诸葛玄的这次迁徙给诸葛亮带来了非同寻常的人脉。
很多人读三顾茅庐的故事,总觉得诸葛亮是个农村知识分子,可人家基本就不是通俗的农民,而是荆州豪强的姻亲。
众所周知,诸葛亮在荆州授室黄氏(即民间故事中的黄月英),岳父是当地的名士黄承彦。
汉末,荆州最大的豪族是蔡氏,其中对照著名的人物是蔡瑁,厥后归降曹操。曹、蔡二人本就是故人,曹操入襄阳后曾亲访蔡瑁,直接到他私宅,跟他妻儿相谈甚欢。历史上也没有曹操中反间计杀蔡瑁的纪录,那是小说虚构的故事。
《襄阳耆旧记》载,蔡瑁有两个姐姐,一个嫁给了刘表为继室,一个嫁给黄承彦为妻。按黄家这边的亲戚关系,诸葛亮是刘表与蔡瑁的外甥女婿。
这还没完。诸葛亮的两个姐姐那时也随着叔叔逃到荆州,这两位诸葛小姐都嫁给了当地大族,诸葛亮的大姐嫁蒯祺为妻,蒯氏是蔡氏齐名的襄阳大族,二姐嫁给庞山民。
庞山民是什么人?他的父亲就是赫赫著名的隐士庞德公。诸葛亮为“卧龙”,庞统为“凤雏”,这两个外号就是庞德公取的,而庞统也是庞德公的侄子,可说是荆州名士圈的一次乐成炒作。
孔明厥后跟同伙说:“中国甚多士大夫,要四方遨游,又何须归田园呢!”这句话实在也有几分凡尔赛文学的意思。前文所述的这几层亲戚关系,已经将诸葛亮与荆襄当地名士亲切地联系在一起,他在荆州本就不愁前途,哪怕躬耕到老都行。
然而,诸葛亮与一无所有的刘备相遇,改变了一生的运气。
东汉末年,天下大乱,刘备是个励志哥,四处寄人篱下,直到中年也没有自己的一块地皮,却仍有称霸的野心。
建安十二年(207年),刘备三顾茅庐,与诸葛亮初次见面。诸葛亮被刘备的理想所感动,愿意出山辅佐,还为老板制订一套完整的建国方略,这就是《隆中对》。
刘备说,有了孔明后,如鱼得水。
直到刘备病危时,他还将蜀汉大权交给诸葛亮,让儿子刘禅待孔明如父。刘备对诸葛亮说:“我的儿子若是可以辅佐,你就辅佐他;如其不才,君可自取。”
诸葛亮感激涕零,立誓竭尽股肱之力,至死效忠,为蜀汉大业奉献了毕生精力。
孔明掌权11年,重视屯田政策,主张“务农殖谷,闭关息民”,在蜀地执行盐铁官营,大力生长蜀锦商业,使蜀汉GDP蹭蹭上涨。正是在国家经济的支持下,诸葛亮上前后《出师表》,五次北伐中原,直至积劳成疾,病逝于军中。
有人发现,诸葛亮从琅琊南下到供耕南阳的前半生,过了27年,他出山后为刘备父子效忠,到公元234年病逝,也过了27年,正好是另一半人生,实现了自己全心全意、死而后已的答应。
,,菜宝钱包(caibao.it)是使用TRC-20协议的Usdt第三方支付平台,Usdt收款平台、Usdt自动充提平台、usdt跑分平台。免费提供入金通道、Usdt钱包支付接口、Usdt自动充值接口、Usdt无需实名寄售回收。菜宝Usdt钱包一键生成Usdt钱包、一键调用API接口、一键无实名出售Usdt。
诸葛亮晚年除了国是外,最牵挂他的儿子。诸葛亮老来得子,直到去世时他的儿子诸葛瞻才8岁。
在行军途中,诸葛亮不忘写信给哥哥诸葛瑾,分享自己的育儿经,说:“瞻儿伶俐可爱,但我怕他太过早熟,未来成不了大器。”
在诸葛瞻出生前,诸葛亮已经有了礼法上的嫡宗子,那是他从哥哥诸葛瑾过继的儿子诸葛乔。
诸葛瑾与诸葛亮的关系,一直为人称道。
他们在浊世之中多年未见,各为其主,却依旧情绪深挚。
赤壁之战前,诸葛亮前往江东面见孙权,促成了孙刘同盟。孙权对诸葛亮颇有好感,每次诸葛亮来,就意欲将其留下,还想请诸葛瑾前往游说,说:“你与孔明是同胞兄弟,且于情于理应该是弟随兄,为何不劝孔明留下?”
诸葛瑾却说:“亮以身失于人,委质家分,义无二心。弟之不留,犹瑾之不往也。”诸葛瑾知道,孔明绝对不会倒戈主公刘备,不会遗忘恩主的知遇之恩,就像自己也一定不会从孙权这边跳槽。
厥后,诸葛瑾出使蜀地,与弟弟诸葛亮只谈公务,没有私下造访、论及私情。他们平时宁愿书信来往,也不愿以公谋私,可谓君子不欺暗室。
诸葛瑾在孙吴颇受重用,是孙权身边主要的谏臣,一生致力于屯田用武、北伐曹魏,这也使他的儿子诸葛恪在年幼时就初露锋芒,成了孙吴朝堂上的天才少年。
诸葛恪从小才思敏捷,又舌粲莲花。
一日,孙权大宴群臣,使人牵来一头驴,以此拿诸葛瑾开顽笑,由于诸葛瑾脸长。孙权让人在驴上贴上一张纸,上题:“诸葛子瑜(诸葛瑾字)。”诸葛恪那时年数小,跪下跟孙权说,请让我用笔添上两个字。
孙权笑呵呵地赞成,只见诸葛恪在纸上加了“之驴”二字。这样就变成了“诸葛子瑜之驴”,众人大笑,孙权只好将驴赏给诸葛恪。
另有一次,孙吴群臣聚在一堂。诸葛恪与老臣张昭起了争执,这时,一只白头鸟飞落庭中。
孙权问众臣:“这是什么鸟?”
诸葛恪应声答道:“这是白头翁。”
满朝文武中,张昭最为年迈,他以为诸葛恪是以这只鸟来戏弄自己,刁难诸葛恪说:“从来没听过有鸟名叫‘白头翁’,诸葛恪是在欺瞒主公,不信您让他再找来一只‘白头母’。”
诸葛恪不平气,反唇相讥:“有鸟名为‘鹦母’(即鹦鹉),未必就是一对,请您也找一只‘鹦父’来!”张昭一时语塞,再次满堂大笑。
这些故事都是典型的神童故事,却暴露了诸葛恪一个致命的瑕玷——轻浮急躁。
诸葛瑾对这个儿子的才气是既欣喜,又担忧,说:“恪不大兴吾家,将大赤吾族也!”他忧郁,诸葛恪或许会给一家人带来血光之灾。
诸葛亮远在蜀汉,听说这个侄子性情疏狂,也写信表达了自己的忧虑:“仆虽在远,窃用不安。”
公元252年,三国中最长寿的天子孙权去世,传位给幼子孙亮,诸葛恪成为势力最重的辅政大臣,掌握孙吴的实权。
诸葛恪成为继叔父诸葛亮之后,三国中的第二位诸葛氏权臣。他与父亲诸葛瑾一样忠于孙吴,但做事刚愎自用,德性远不及其父,也没有像他叔叔在蜀汉那般受到恋慕,反而引起怨声载道。
在掌权昔时,好大喜功的诸葛恪就贸然兴师北伐曹魏,只管取得了一些胜利,也白白耗费了国力。到次年春夏,出征的吴国士兵困苦不堪,病者泰半,诸葛恪置若罔闻,竟然将劝戒他的手下逐一撤职,剥夺兵权。
孙吴皇室见诸葛恪不得人心,乘机谋划政变,设计杀死诸葛恪。
253年,诸葛恪班师建业(今江苏南京)后,另一个辅政大臣孙峻和吴主孙亮请诸葛恪前往赴宴。史载,为人机敏的诸葛恪感觉到事情不对劲,前一晚通宵不寐,可照样带着不安之心前往赴宴。
诸葛恪到了宫门外,孙峻为确保设计万无一失,还试探性地问:“如果您身体不适,可以之后再来朝见,我去禀告陛下。”
诸葛恪只好说:“我只管前往。”
宴席上,诸葛恪终于察觉危急来临,本想以腹痛为由脱离,却被大臣劝阻,就这样失去了逃生的机遇。孙峻借机替换戎装,带兵上殿,厉声喝道:“陛下有诏,捉拿诸葛恪!”
诸葛恪那时有剑履上殿的特权,可还未来得及拔剑,已被孙峻的将士砍死。这位骄恣的天才、孙吴的权臣,死后仅以苇席裹身,草草埋葬。
之后,诸葛恪的弟弟诸葛融受牵连饮药而死,诸葛恪被灭三族。琅琊诸葛氏在孙吴的诸葛瑾一支,由于诸葛恪的武断专行,险些被屠杀殆尽,遭到灭门之灾。
05.龙、虎、狗
三国归晋后,琅琊诸葛氏生长最好的不是诸葛亮的子孙,也不是诸葛瑾这一支,而是他们的族弟诸葛诞一脉。
琅琊诸葛氏并没有所有南迁,诸葛瑾、诸葛亮的族弟诸葛诞即留在北方的代表。他出仕曹魏,而且是铁杆亲曹派,在曹氏与司马氏的斗争中成为曹爽培植的主要将领,镇守于军事重镇寿春(今安徽寿县),照样曹魏名臣夏侯玄的密友。
魏晋时期,时人对琅琊诸葛氏的盛名赞叹不已,称之为:“蜀得其龙,吴得其虎,魏得其狗。”其中的“龙”、“虎”划分指诸葛亮、诸葛瑾,“狗”就是诸葛诞。
余嘉锡先生以为,此处的“狗”,是功狗之意,并非贬义。
诸葛诞是曹魏的忠臣良将,死得名誉。
正始之变,司马懿斗垮了曹爽一党,之后,诸葛诞的密友夏侯玄也遭到司马师杀戮,诸葛诞在时代的夹缝之间难以脱身。
曹魏甘露二年(257年),掌权的司马昭征召诸葛诞入朝为司空,这是明升暗贬,争取诸葛诞的兵权。诸葛诞不甘心坐以待毙,铤而走险,举兵十万发动了叛乱。这也是曹魏淮南三叛的最后一次,前后三场叛乱,都是以推翻司马氏统治为目的。
诸葛诞坚守寿春数月,并以儿子诸葛靓入吴为人质,向孙吴求援,可照样众寡不敌,兵败身死。
一个人是品质到底值不值得后世赞誉,不仅要看他生前,还要看他死后。
诸葛诞失败后,他麾下数百人被俘,却坚决不向司马昭投降,说:“为诸葛公死,不恨。”
行刑时,这些人站成一排,每正法一人就招降下一人。直至最后,他们之中无一人投降,都愿意为诸葛诞而死。
如此一来,诸葛诞这一支与司马氏成为世仇,可他们恰恰与司马氏关系最为亲切,另有攀亲。
司马懿早已知道诸葛诞的政治态度发生摇动,为了笼络他,让儿子琅琊王司马伷[zhòu]娶诸葛诞的女儿为妻。这位王妃,史称诸葛太妃,她是东晋开创者晋元帝司马睿的祖母。
司马与诸葛这对历史上的死对头就这样成了亲家,极富戏剧性。
晋灭吴后,在吴的诸葛靓北归,宁死不降晋,终身不朝晋都洛阳的偏向而坐,以示意不忘杀父之仇。
晋武帝司马炎跟诸葛靓是老相识,就让婶婶诸葛太妃请他到琅琊王家里做客。等诸葛靓到了,司马炎从房中出来,给他一个“惊喜”。诸葛靓见当朝天子亲自前来,也欠好谢绝,只好陪他一同赴宴饮酒。
酒过三巡,司马炎感人肺腑地说:“请卿再追忆昔时的竹马之情,好欠好?”
诸葛靓却泣如雨下,说:“臣不能吞炭漆身复仇,今日见到陛下,实在是愧恨!”司马炎自知难以挽回这段友谊,只好无奈离去。
只管诸葛靓终身不仕晋朝,但他的儿孙依附与琅琊王的关系,在晋朝仍有一席之地。
永嘉南渡之后,王与司马共天下,但琅琊诸葛是敢与琅琊王氏掰手腕的,渡江之初,王、葛并称,都是那时的世家大族,
诸葛靓的儿子诸葛恢不平王导,与他争论过姓族先后。
王导问诸葛恢:“何不言葛、王,而云王、葛?”
诸葛恢官职比不上人家,也不忘揶揄地说:“譬言驴马,不言马驴,驴宁胜马邪?”
06.诸葛家风
东晋之后,琅琊诸葛氏日渐式微,到了晋末已经沦为“次等士族”,与北府兵将领混在一起,靠战功走上人生巅峰。这在其他世家大族看来,显然不入流。
日后,刘裕起兵诛讨桓楚,他的盟友诸葛长民就是琅琊诸葛氏的一员。但在刘裕掌权后,这一支也被斩草除根。
前文提到,诸葛家族是一个法家传世的望族,恪守的是经世致用的家族传统。
但在两晋时期,玄学民风正盛,推行适用主义的诸葛家族不尚玄学,不为士族所容,才逐渐从渡江之初葛王并称的大族,下降为与刘裕等人并列的次等士族。
然而,一篇《诫子书》,静以修身,俭以养德,淡泊明志,平静致远,这些谆谆教诲早已融入到琅琊诸葛的家风中。
或许,诸葛家族的子孙也继续了诸葛亮的处世态度,虽缄默,却从不迷恋,也如诸葛亮一样自强不息,而诸葛亮的精神远远不止在家族之中传承。
蜀汉消亡后,诸葛亮的孙子诸葛京与曾孙诸葛显在晋朝为官,移居河东。诸葛显与王羲之另有过交集,王羲之的传世书法作品中有一帖《成都城池帖》,其中提到,“往在都,见诸葛显,曾具问蜀中事”。
诸葛显对王羲之说,成都的城池、门楼等,都是秦时司马错所修建。王羲之听后为之向往。王羲之对治蜀的诸葛亮也佩服不已,他摹仿过诸葛亮的《远涉帖》,从他与诸葛亮后裔的交游来看,其原本很可能是从诸葛显处获得。
唐代,诸葛亮是唐诗创作题材中的一大顶流,现存吟咏诸葛的唐诗就跨越百首,如杜甫在成都探访诸葛武候祠后所作的《蜀相》:
丞相祠堂何处寻,锦官城外柏森森。
映阶碧草自春色,隔叶黄鹂空好音。
三顾频烦天下计,两朝开济老臣心。
出师未捷身先死,长使英雄泪满襟。
两宋之际,为国效忠的宗泽、岳飞都以诸葛亮为偶像。宗泽临终之时,频频含恨吟诵着“出师未捷身先死”,至死都想兴师渡河收复汴京。南宋文天祥坚持抗元,被俘后常以孔明激励自己,作诗曰:“至今《出师表》,读之泪沾胸,汉贼明大义,赤心贯苍穹。”
诸葛亮是一位失败的英雄,却自古为人崇敬。
电银付声明:该文看法仅代表作者自己,与本平台无关。转载请注明:usdt充币教程(www.6allbet.com):原创 无与伦比,三国第一家族